close

秋天繼翡翠果後,紅柿登場,水梨隨侍,水果收穫的季節,核果也來邀宴;剛摘完栗子、白果,又聞得核桃上市。我對核桃最早的認識來自核桃酥,油、酥、香、脆,小時候就知道這點心得一手掂著,一手在下巴接著,仰起頭來吃,否則甜甜的碎渣掉滿地。春節果盒裡的南棗核桃糕就顯得貴氣些,彩色塑膠紙包于外,菲薄糯米紙(*1)襯于內,拿著不沾手,入口不黏牙,香Q甜濃,偶爾咬到核仁,齒縫留香。

按中國農曆,核桃果實多在白露(*2)前後採收,將果實外皮漚爛,内果漂洗晾晒,清理乾淨,就是一般見到的“核桃”了。今年為了嚐鮮,我買了五公斤帶殼核桃,還特地買了隻核桃鉗。相對于磕瓜子靠嘴巧,剝核桃靠握壓核桃鉗那一瞬間的手勁,力道掌握不好,喀擦一聲,核桃不是猶抱琵琶半遮面、就是碎屑片片無全屍。  

$2 nutcracker    

手執核桃鉗,不由得落入柴可夫斯基胡桃鉗組曲的夢幻世界。1892年他根據霍夫曼的童話故事【胡桃鉗和老鼠王】譜寫完成的芭蕾舞劇,天真活潑,洋溢著神奇浪漫的樂章,是深受兒童喜愛的聖誕節經典舞曲。故事敘述一對小兄妹 Fritz 和 Clara,在聖誕夜收到一個禮物 - 形狀像人的木製胡桃鉗,不幸被男孩扯壞了,夜裡女孩很傷心,去聖誕樹下探望受傷的胡桃鉗,鐘敲十二點,她發現玩具及薑餅人並肩作戰,對抗老鼠大軍,受傷的胡桃鉗奮勇領軍,眼看就要被老鼠王擊潰了,千鈞一髮間,Clara 拿起拖鞋擲向老鼠王,老鼠王閃避不及,胡桃鉗趁機刺殺對手。老鼠退兵,胡桃鉗變成風度翩翩的王子,邀Clara月夜同行,在雪花紛飛中穿越松林,搭一艘胡桃殼小船,由海豚拉舟,前往他的糖果王國。糖梅仙子感激Clara 解救王子,安排糖果精靈表演看家本領,巧克力隨著響板跳起西班牙舞、纏著頭巾的咖啡舞出阿拉伯風情、中國娃娃輕羅小扇撲出茶舞、糖棍俄羅斯跳起粗曠的農民舞,丹麥牧羊女獻上輕快的蘆笛舞,最後在百花的圓舞曲中結束Clara的南柯一夢。

我的核桃大夢在核桃鉗不效力,鐵鎚敲得砲渣四射下逐漸褪色,5公斤被爆破一半,勉勉強強剝出幾個敗兵殘將,吃得我疙疙瘩瘩的,怨嘆手拙,得拜師學藝。V 教我用鈍刀插入核桃中央縫隙,左右一撬,殼開核仁現,功夫倒也簡單,不過不容易取出完整的核仁。L 說用鴨嘴鉗輕鬆搞定十公斤,那玩意兒是給男人大手掌用的,不適用小女子。再度訪V,想起初秋遊劍橋,她除了骨董馬蹄,還尋得另一件寶:核桃鉗。

猜猜這是什麼   nutcracker

 且看它的神勇:

crack it  

  漏斗型的核桃鉗內刻有層層溝紋,核桃不論大小,放進去就卡住不動,握鉗壓緊時力道不散,壓完一邊如殼未全開,可反向再壓一次,也不怕夾手。

nice nut shape

    核桃出殼後,中間夾一層薄膜,用鑷子取出,完整無缺的核仁終於出師了。

remove membrane

原以為核桃者胡桃也,名字沾上個【胡】準是舶來品,非我族類。網路上掃瞄兩下,發現腦袋該更新了!

公元前3世纪張華著的《博物志》一書中,記載“張騫使西域,得還胡桃種”。當時核桃的故鄉是亞洲西部的伊朗,但近代的研究發現:核桃是多地起源的植物,中國也是原產地之一。1972年發現河北磁山文化遺址,發掘的灰坑中,底部有樹籽堆積層,可辨識的有榛子和胡桃,磁山遺址核桃的出土,證實7000多年前這一帶就有種植。(http://baike.baidu.com/view/29311.htm)

不知老祖宗怎麼吃核桃?

 

 *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*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*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*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*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*

 

*1 糯米紙可以防止糖果黏手,不過它既非糯米做的,也沒有紙的成分,而是用番薯、玉米或小麥粉等澱粉做成的。把這些澱粉調成稀漿,濾去雜質,用熱水沖調成糊狀,再將澱粉糊均勻地噴塗在乾燥機上,經過烘烤後就製得一張張薄而透明的糯米紙。一些給太空人吃的食物也會包裹上一層糯米紙,有了這層薄膜的保護,宇航員在沒有引力的太空中吃東西,就不會出現碎屑四處飛揚的場面了。(http://blog.yam.com/fignehw/article/33005483)

*2 白露是24節氣中的第15個節氣。每年八月中(西曆9月7日或8日)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為白露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說:「八月節……陰氣漸重,露凝而白也。」 天氣漸轉涼,會在清晨時分發現地面和葉子上有許多露珠,這是因夜晚水氣凝結在上面,故名。(維基百科)

看胡桃鉗芭蕾舞全劇: 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atUsFzvDDF0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athymi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